10年概述这10年,中山公园经历第三次大规模改造,以前所未有的气度,向社区敞开空间,向市民免费敞开大门;这10年,孙中山宋庆龄铜像落成,结束“中山公园无中山”的历史。
年代2000-2010
主题词开放
9月18日,受降堂修复后对市民开放。
2001年
中山公园大规模改建后,免费向市民开放,成为我市首座取消门票的收费公园。
2008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中山公园“国家级重点公园”称号。
2009年
孙中山宋庆龄铜像落成中山公园。
2010年
“湖北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活动在”受降堂“前举行。
本版撰文/记者明眺生
2009年11月12日,孙中山宋庆龄铜像在中山公园胜利广场揭幕,结束“中山公园无中山”的历史。
当铜像红绸揭下的一刹那,中山公园党委副书记柯昌伟泪水溢出眼眶。
“等了16年,盼了16年,奔波了16年,现在终于无憾了!”昨日,回顾孙中山铜像落户中山公园的坎坷历程,柯昌伟感慨万千。
1993年,柯昌伟调入中山公园任职。整理园史时,1929年7月1日武汉《中山日报》刊登的一则报道《刘文岛拟建总理铜像于中山公园》,引起他浓厚的兴趣。中山公园曾建孙中山铜像?现在为何没有?经多方查找资料,谜团逐渐解开。
1929年,汉口特别市市长刘文岛提议:在中山公园建孙中山铜像。1931年,由上海著名雕塑家江小鹣设计建造的孙中山铜像运抵汉口,时值武汉发大水,中山公园被淹,此事被搁置。1932年,汉口三民路口建成,汉口市政府决定,将孙中山铜像移至三民路口,铜像一直矗立至今。
“中山公园没有孙中山铜像,这是中山公园的遗憾,也是武汉市的遗憾!”1993年,中山公园向市园林局递交报告,申请在该园重建孙中山雕塑。
不久,该园职工吕学赶撰文,呼吁将三民路孙中山铜像迁回中山公园。理由是:铜像原本应竖立在中山公园;三民路口环境复杂,不利于铜像保护,仅铜像拐杖就7次被盗,7次修复。
文章引起时任市民革副主委兼市政协办公室主任胡昌民的关注和支持。此后,他多次利用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身份,为此事大声疾呼。
市政府对此也很重视。2000年5月,中山公园改造前夕,副市长涂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因工程改造时间紧迫,来不及重建孙中山雕像,只好在胜利广场为雕像预留一块空地。
三民路孙中山铜像是否该回归中山公园?围绕这一热门话题,社会各界形成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中山公园不能没有孙中山铜像,应该迁移;一种认为孙中山铜像矗立三民路口已成历史,应尊重历史,不宜再动。后一种意见渐占上风。
2003年6月,中山公园提议,建全球中山公园没有的孙中山宋庆龄双人雕塑,得到时任市发改委委员的程涛平博士支持。
2004年,市长李宪生对此事作出批示:做好工作,明确投资主体等相关事宜。
2005年5月,市政府正式批准在中山公园建立孙中山宋庆龄塑像。之后逐级上报省委、中央办公厅审批。2006年9月,中央办公厅正式批复同意。2009年,市园林局组成工作专班操办此事。市园林雕塑设计院以1915年10月15日,孙中山、宋庆龄在日本的结婚照为蓝本,精心设计制作雕像,终使中山公园梦圆。
请来3位院士出主意
2001年,中山公园迎来史上第三次大规模改造。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副总建筑师盛聂铭作为设计师之一,参加了这次改造。
8位专家“把脉”改造
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盛聂铭回忆,市政府非常重视中山公园的改造,组成由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和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骨干设计师担纲的专班,负责规划设计。还请来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高足罗哲文教授等8位专家“把脉”,其中有郑孝燮、陈俊愉、孟兆桢等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游客漫画触动众人
当时,中山公园湖水污染、园路不畅、布局不合理,已不适应市民休闲活动的需要。
以园路为例。前区是历史最悠久、中西合璧的经典园林,布局规整,园路通畅,无需大动。而中区主要是使用率不高的露天剧场、儿童游乐场、游泳池、网球场等设施,没有可看的景观。《建筑师》杂志曾刊登一幅漫画:一游客走到中山公园中区时挠头:该往哪儿走?讨论方案时,他把这幅漫画摆上桌面,大家深有同感。
后来中区大部分建筑被拆除,改建成碧绿的大草坪,新修大型音乐喷泉,调整园路,增建红辣椒、小猫钓鱼等雕塑。如今,中区左边走是受降堂,中间是音乐喷泉,右边是草坪观鸽。视野开阔,景观美丽,深受市民喜爱。
前区改造,最大手笔是拆除大门西侧的围墙,建成小型广场和亲水平台,使中山公园封闭的美景向社区敞开,既美化市容,又分流人群。
清水重现老公园
改建原西园主要是微调,既尊重历史,也是向西园的设计师致敬。如棋盘山下原有一个水渠,随着城市地下水位下降,已盛不住水,而渠底离岸有1米多高,既不美观,也不安全。改造时,保持水渠原有形状不变,用鹅卵石把渠底垫高,将底岸高差缩至40厘米,孩子们可下到渠底游玩。而附近的跳跳泉、啸谷流泉仍可看到动态的水,新景观并未失去水的动感与灵性。
盛聂铭称,中山公园改造时费了很大气力,将周边的排污口全部截污,湖底清淤换水,使碧波重现中山公园。当时设计师们还想过将湖水改建成环形水系,并建湿地循环净化水质,使死水变活。但由于工期紧,加上当时湿地技术还不成熟,只好放弃。现在看来,是一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