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植物园园内的黄母祠已于4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为了突出植物特色,园方搜罗了大量与纺织有关的植物,包括纤维植物与染料植物,将于近期配置调整,预计于6月市民游客们就可以在黄母祠内看到棉花、苎麻、杠柳、鹰爪豆等纤维植物,以及枸杞、金鸡菊、紫苏、向日葵、野菊等染料植物。
苎麻、杠柳、鹰爪豆
紫苏、向日葵、野菊
黄道婆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但其实纺织事业的发展与植物也是息息相关的。在纺织过程中,人们基本上都离不开植物,如播种棉籽、采摘棉花、纺纱、织布、染色等。纤维植物和染料植物解决了纺织原料和纤维染色的问题。
纤维植物是指能从中取得纤维的植物,如棉花、亚麻、大麻等。中国纤维植物资源丰富,重要的有480余种,分属于30多科,55属之中。从种类数量上看,以荨麻科、锦葵科、梧桐科、椴树科、桑科、瑞香科、萝藦科、棕榈科、禾本科和莎草科的种类最为丰富。纤维在植物体的不同部位,含量有很大差别。不少植物的茎皮部位含量高,称“韧皮纤维”,如很多麻类植物;有的主要存在于叶部,如龙舌兰科与禾本科及棕榈科的一些植物;有的存在于果壳中,如椰子壳纤维;有的种子皮部的“种子纤维”,如棉花和木棉等;“木材纤维”主要是组成树木(木本植物)茎干的木质纤维;还有些植物根部纤维发达,如马蔺等的根纤维等。
在纺织业蓬勃发展时期,功不可没的纤维植物就是棉花,它结实如桃,熟则绽裂,种子外披白毛,可弹成絮,进而纺纱织布,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据史料记载,乌泥泾(今上海徐汇区龙华一带)是上海地区最早引种棉花的地方。其实,就纺纱织布的原料棉花棉种而言,它在进入江南之前就已经过了漫漫长路。东汉和南北朝时期,棉种从南北两路分别传入云南和新疆。之后,虽然我国华南地区多植棉花,但植棉一线却停滞在那里,很长的时间里无法扎根江南。因为当时的棉种为多年生亚洲棉,而江南的土壤并不适宜它的栽种。直到南宋末年,草棉(Gossypium herbaceum)自东南亚传入福建、两广之后,棉花才慢慢传到了江南。
草棉
大自然中,还有很多植物可提取色素,它们可加工成植物性的天然染料,为纤维和其他材料着色,这些植物就称为“染料植物”。植物染料是天然染料中应用历史最悠久、应用面最广的染料。色素含在植物不同的部位,有的在根部,如紫草、黄岑等;有在枝叶部位,如菘蓝、马蓝等;有在树皮部位,杨梅、菠萝蜜等;有在花朵部位,如红花、野菊等;有在果实部位,如栀子、乌饭树等。早在夏代,就开始使用蓝草进行染色。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草染工艺技术已基本成熟,这一时期使用的染草主要有蓝草、茜草、紫草等。至明清两代,染料植物的品种和种植方法、制备工艺、印染技术等方面均达到鼎盛时期。由于植物染料的安全、环保,目前我国仍有很多机构在从事开发植物染料的研究工作。
虽然黄道婆对纺织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植物发挥的作用是最根本的,因此在黄母祠内设置纺织植物馆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同时与植物园的植物科普功能相得益彰。希望通过认识和了解各种纺织植物,使人们对黄道婆做出的贡献有更深刻的感触。